笔趣阁

笔趣阁>祖宗基业寸土不让 > 第 7 章(第1页)

第 7 章(第1页)

每年童生试之后张榜,如果恰好逢上一个晴天,按民间的俗话说,那便是文曲星的眷顾,这些秀才里迟早要出进士的。

今年也恰是如此,天空一洗如碧,瓦蓝瓦蓝的,透着一股子清爽的劲儿。黄娘子起了个大早,特意用桂花油把头发抹得光亮光亮,还簪了朵子黄嫩嫩的迎春花。杨氏早起看见穿戴齐整、精心打扮过的嫂嫂,也不禁笑了:“嫂嫂起了个大早,竟然打扮得这样好看。”

黄娘子“哎呀”了一声,挽着袖子利利索索的在院子里淘洗——今日是同熟客们说好了家中有事,要暂停出摊一天的——三两下把洗完的衣裳拧干,伸着手平平整整一抖,水柱飞溅,那衣裳便被抖得光洁,黄娘子再看也不看、信手往上一抛,衣裳便恰到好处的挂在了绳上,两半衣摆对得整整齐齐、严丝合缝。

“过不多时便要张榜了,你给怀哥儿准备了新衣裳没有?堂堂一个秀才去看榜,可不能再和从前似的穿得乱七八糟,必得簇新簇新的一身。”黄娘子叮嘱着妹妹,杨氏立马点头:“准备了准备了,漂漂亮亮的一身天水碧,正是九江府里的秀才们最时兴的款。”

姑嫂二人相视一笑,江怀瑾却从室内咬着发绳走了出来,边走边反手把头发系好。她身上穿的,正是杨氏新准备的天水碧儒服,本来身量就修长,眉目也英气,一身衫子上身,活脱脱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君,看得黄娘子和杨氏俱是眉开眼笑。

吃过了晨食,黄娘子在家中料理家务,杨氏便陪着女儿去看榜。虽然对女儿的学问充满信心,但杨氏到底还是难舍一颗天下母亲都有的患得患失之心,一路走一路忍不住念念叨叨。江怀瑾却也不恼,耐性十足的陪着说话,待母女二人走到张榜的那条街,早有同窗候在了路口,半是吃味半是喜气洋洋的同江怀瑾打招呼:“恭喜案首了!”

清理之中的是自己榜上有名,意料之外的是仅仅正经八百读了两年书的自己,竟然一举拿下了九江府彭泽县的案首。江怀瑾虽然惊喜,却也到底沉住了气,一面落落大方的接受同窗们的夸奖和祝福,一面劝着杨氏收住眼泪,休要大喜大悲,毕竟实在伤身。

杨氏抹着眼泪道:“我得赶紧回去,给你爹爹和。。。。。。姐姐上一炷香,好好儿告诉他们这样的大喜事。”

江怀瑾点了点头:“应该的,娘,我陪你去买纸钱香烛,再称二斤好肉,我们回去和舅舅舅妈庆祝一番。”

旁边跟着一块儿中榜了的同窗却提醒道:“你可得回去准备准备,晚上知县大人和学正要请小琼林宴,你这个案首若是不去,那可真是拂了人家的面子了。”

江怀瑾家中无人做官,自然也不懂这中榜之后的规矩,一时之间有些迷茫。但杨氏当年是陪着江沛霖参加过童生试的,自然也知道这小琼林宴的来历——仿照着金榜题名的正经琼林宴,县学几位主事并本县的父母官,俱都在坊中宴请诸位秀才。既是恭贺他们前途无量,是本县的政绩;也是有提点之意,万一其中出了个金榜进士,日后也有一点香火情谊。

杨氏于是对江怀瑾道:“那你就不要陪我去了,赶紧回去准备准备,怕是知县老爷不仅仅是请吃饭喝酒,也许要考校诗词文章。你方得案首,若是现场发挥不好,怕是要给学正留下坏印象了。”

江怀瑾自然知道轻重,点了头对杨氏再嘱咐几句,就回了自己家,又将近日的文章翻出来回味背诵了几篇,看了些新近的时事制艺,为晚上的小琼林宴做准备。

夜幕方落,灯火次第在县里的望仙楼亮了起来。江怀瑾早早地来了,和早上一块儿看榜的同窗周斌白坐在一起,边闲聊着,边等着主客入座。不多时,便看见一位鬓发花白的老者携着一位腰腹宽胖的中年人进来,江怀瑾认得学正,那另一位自然就是本县的知县袁泰、袁大人了。只是袁大人和付学正之间,还有一位极为年轻的男子,约莫二十岁上下,温文尔雅、长身玉立,穿着的也不知是什么料子,在灯光一照之下竟如水纹摇动,落在阴影处又恢复光洁,仅仅只是立在那里微微一笑,就有清雅又贵气的感觉。

江怀瑾忍不住多看了两眼,却正好被后者捕捉到目光。她有些赧然,对方却浑不在意,依然是彬彬有礼一颔首,十分有涵养,不由得让她心中好感又多了两分。

众人依次见礼。因着在县学里,江怀瑾就常常拿头名,付学正对她也十分熟悉,加之又是案首,自然第一个向袁知县引荐。江怀瑾上前见了学生礼,袁知县笑眯眯道:“果然是少年英才。”

随即,他又一指旁边的年轻男子:“这位是扬州商会的盛公子,他曾是嘉靖三十八年的举人,你们可以叫他一声盛师兄。”

竟然是六年前的举人!江怀瑾一惊。盛天澜看着最多二十来岁,六年前也只有十四五岁,就中了举人,这是什么可怕的天赋!她看着盛天澜的眼神都明亮了许多,明晃晃的倾羡几乎要从眼睛里冒出来。

“大人不可。”盛天澜笑着摇了摇头,温声道:“我如今已是白身,如何担得起各位秀才的‘师兄’呢?”

江怀瑾一愣,袁知县却浑不在意,摇着手道:“得罪佞臣,被黜落功名,非但不是污点,反而正是你坚持文人风骨的证明。十四岁的举人,在才学品性都堪称表率,如何当不得这些秀才们一声‘师兄’?小江,你不必在意,只管与他见礼便是!”

江怀瑾这才端端正正拜下,盛天澜推辞不得,便也笑了笑,起身与她还礼。

宴会十分热闹,无论是袁知县还是付学正,都不是苛刻之人,再加上盛天澜博学广记,话虽不多却都十分恰到好处,众人不免喝得尽兴,都有些熏熏然。江怀瑾记着自己的身份,看着天色不早了,想着干脆寻个车送回去。在门口等了片刻,却见一辆低调的深蓝色缎子帘子的马车停下,盛天澜一拂帘子,笑着道:“小江,上来吧,我送你一程。”

江怀瑾素来胆大,也不拘自己的身份,在车辕上一撑便跳了上去。盛天澜问清楚了她家所在,吩咐车夫赶车,她便钻进了车厢,坐在了盛天澜对面,很客气的一拱手:“多谢盛师兄捎我一程。”

“区区小事,不足挂齿。”盛天澜道。

江怀瑾对他实在好奇,反正也闲着无聊,便打听起了他的过往。盛天澜似乎也并不藏着掖着,落落大方的就说起了自己。

“我是嘉靖二十四年生人,算来比你痴长六岁。祖籍也是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南昌府,也是耕读之家的儿子,不过我父早逝,也无兄弟,是母亲带我独自过活。当初给父亲治丧,几乎把家底掏空,母亲便带着我在坊里赁了一个小屋子,因着她十分擅长纺织,便买了一台织机,自己在家里织布卖钱。等我习字学书之后,也常去坊里的书店,给人做些抄录、算账的活计,贴补家用。如此十年,也许是先父庇佑,举业竟然一帆风顺,十四岁这年就考上了乡试,成了南昌府的举人。”

他说到此处,江怀瑾霍然想起了当时江铸来家中“帮忙治丧”时的境况,颇有些同病相怜之心态。这些所谓沾亲带故的族人亲戚,在家中顶梁柱逝去时,前来吃绝户的嘴脸如此丑陋,一点都没有伪装的意思。那时候盛天澜想必比她那时更小,也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

“族人?他们是我考上秀才之后才出现的,为的是什么,我也知道。凡中秀才者,名下免税八十亩、役丁二人。我家只有我一个男丁,又无恒产,只要将田地和人丁挂靠在我名下,一年能免去无数税赋徭役。不过因着我娘早先是扬州那边的纺织商行的姑娘,一开始我爹要娶她,就被宗里的耆老们反对,说他是自降身份、有辱门楣,为了点子嫁妆,娶个商户女,以后头都抬不起来。后来我娘在坊里织布养家,他们也没想着来一个人问一声、照拂一点,所以考上功名之后我并不搭理他们,更加谈不上什么帮忙挂靠。”

“后来,嘉靖三十八年,我考中了举人。因为年纪太小,引起了知府大人和府学学正的注意,特意举办小琼林宴,宴请我们这些新晋举子。”

说到此处,盛天澜的神情有些黯然,笑容也十分勉强。江怀瑾察言观色,知道大概是说到了一些他伤痛不已的回忆,因此令他再也没有了笑意。或者,他被黜落功名,也许就是与这场小琼林宴有关。

盛天澜垂下眼睛说:“当时,正好京中来了一位贵人,知府大人便邀请他也参加宴会,为我等增添光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