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覆汉 > 第三章 一棹每随潮上下(第1页)

第三章 一棹每随潮上下(第1页)

,,,!

信,过几年,如果继续割据下去,刘表也会跟刘焉一样有‘子夏西河疑圣人之论’?信不信,过几年,若袁绍无人能制,恐怕就不会自表为车骑将军,而是自己为自己刻天子印玺了?信不信,过几年,我也会像袁绍、董卓那般肆意斩杀公卿,反而无人以为意?大司马,你是真得谢谢我!”

前面众人都懂,唯独最后一句让人摸不着头脑……但随着枯坐在上首的刘虞一声叹气,然后起身大礼相拜后,众人多少有些醒悟。

“卫将军今日到底又何意,不妨言明。”一片寂静之中,皇甫嵩勉力相询。“总不能只是想让大司马拜一拜你把?”

“我只是想说两件事,”公孙珣坦然而答。“其一,天下割据大势已成,不要做什么一纸令下而平天下的美梦了,行不通的;其二,乱世宜短不宜长,也不要做着什么缓缓图之的美梦了,要凡事只争朝夕……否则天下困局之下,人心沦丧极速。今日我平董卓后,还能借大义安抚地方兼收其降兵,还能想着接济无依靠的河南士民,可你们信不信,若是乱局绵延数载,天下便会有战后屠城之事?信不信,绵延十年乱局,天下便有长平之战后杀戮十数万俘虏的惨事?信不信,绵延二十载,便有公卿子弟满族填河的惨事?你们都不读史的吗?”

皇甫嵩、朱儁、杨彪、黄琬等人各自面面相觑,最后却是杨彪带头躬身一礼:“卫将军想要从速抚平天下,确实是一片仁心……我等愿意全力相助,以助卫将军重扶汉室社稷。”

“说的好。”公孙珣忽然失笑,却又当众在已经两股战战的刘璋脚下捡起了那被掷出的金樽,然后示意贾逵倒酒,待酒满之后方才举杯至杨彪身前,轻声笑道。“但是我这人平素直来直往,不屑于遮遮掩掩……杨公,我固然欲从速,但是你们在这里,我连人心都收拾不了怎么办?你们在我身前,我想从速都难又如何?你们在我这里,这三辅的人心便不能聚力助我又如何?”

之前俯身行礼的杨彪的抬起头来,其人三分恍然,三分茫然,三分愕然,还有一分惶恐,却最终没有说出话来。

“赐光禄大夫节杖!”公孙珣端着酒杯不懂,直接扬声喊道。“宣旨……”

慌乱之下,杨彪匆匆躬身下拜接旨。

“且住!”就在此时,王允惊疑起身质问。“卫将军,为何旨意、节杖之事我不知晓?”

“司徒王允党附董卓,阿逆奉承,大失天下所望。”公孙珣头也不回,对答如流。“今日一早,我便亲自入宫,请旨罢免了其人司徒之官,录尚书事之职,唯独念及其人执政期间多有维系朝纲之事,依然为太中大夫;又有大司马刘虞,以月初流星故,罢大司马改任太尉,领尚书事;太尉赵谦,迁司徒。”

王允看了看之前对公孙珣俯身而拜后端坐原处的刘虞,眼见着后者面无表情,竟然是一句话都不能反驳……因为哪怕是按照政治传统,他也该把录尚书事的这个职责还给这唯一一个尚在中枢的宗室重臣才对,因为人尽皆知,刘虞本来就有以宗室辅佐幼帝的职责。

所以这个改任,莫说是他王允不能反对,便是整个中枢上下,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反对!

一念至此,变成太中大夫的王允只能颓然坐回原处。

就这样,黄门侍郎钟繇忽然出现,抽出一张纸质圣旨,堂而皇之的宣布了一个任命,乃是以光禄大夫杨彪为使者,持节往豫州而去,乃是要明告豫州各郡县,朝廷所任豫州刺史为刘备刘玄德,而袁绍所表曹操、袁术所表孙坚,俱为非命!

反正杨彪老婆是袁绍、袁术的亲姐姐,倒也无虞那俩人一怒之下砍了他。

“杨公。”杨彪茫茫然接了旨,受了节杖,尚未扶着节杖站稳,那边公孙珣便捧杯至此。“你四世三公,素有盛名,今日持节去豫州,宣扬朝廷威权,望你不负使命!”

“这是……自然。”杨彪尴尬应声。

“此去路途遥远,彼处还有战乱。”公孙珣愈发感慨。“请满饮此杯,以作践行……”

旨意都接了,杨彪也是无奈中夹着一丝昏昏然,居然没听出对方话里的暗示,便在在做其余公卿的目瞪口呆中接过公孙珣亲自递来的酒水,然后一饮而尽。

饮罢,杨文先递还酒杯,便稀里糊涂扶着节杖坐了回去。

而公孙珣接过空樽,转身让贾逵继续满上之后,却又忽然回头变色:“既已践行,杨公怎么还在此处?”

杨彪大汗淋漓,本能想要说话,却又实在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公孙珣把话说这么透彻,已经是算是先礼后兵了,既如此他又何必自找麻烦呢?

或者说,毕竟是董卓过滤后活下来的人,他又怎么会在合法手续都在的情况下,为了保全一点什么中枢权力而跟公孙珣发生真正的根本利益冲突呢?

于是乎,无奈之下,其人一声感慨,自言不辱使命,然后便抱着节杖当场告辞……随即,自然有甲士护送其人连家都不能回,直接过长安而不入,往武关而去。而到了武关,杨文先复又惊讶发现等在这里的副史居然是自己堂弟,算是天子近臣的谒者仆射杨众,那就更不必多言了。

话说,公孙珣这种不屑于做遮掩的人,既然要清洗,又如何会只扫表面呢?

“黄公,请借旨意与节杖。”公孙珣捧着满杯,然后示意钟繇继续宣旨。

旨意下来,乃是让黄琬持节出使荆州、并从荆州转益州,去专门调查荆州刺史刘表状告益州牧刘焉图谋不轨之事……并做调解。

这个任命同样合情合理,黄琬本人是荆州大族,又是刘焉表兄,正如二袁不会剁了自己姐夫一般,黄琬在这两个地方同样不会有任何危险。

旨意既下,节杖既受,公孙珣又是一杯酒水亲自奉上,便让这位同样在中枢影响力巨大的光禄大夫直接走人了。

而值得一提的是,在益州的问题上,公孙珣依旧保持了足够的理性和克制,作为副使的,居然刘焉次子,治书御史刘诞。

接下来一位乃是皇甫嵩,其人倒也没有受节杖,而是直接任命了一个新职务——凉州刺史。

平心而论,这也是一个让人无话可说,甚至合情合理的位置,凉州刺史只能管到一个郡,同时兼有调解、监视、安抚凉州军阀的责任,皇甫嵩去出任此职,正是人尽其用。

当然,其人既然就此滚到凉州,也就再没法子用自己于三辅的威望影响什么旧部、立什么山头了,公孙珣对关西兵的掌握自然会进一步加深。

同样的流程,众目睽睽之下,一道圣旨,一杯水酒,然后连家都不能回,便直接赴任去了。

下一位是掌握长安城一定防卫力量的城门校尉朱儁朱公伟。

他的任命是出使交州,调解士燮和朱符的矛盾……朱符是交州刺史,却横征暴敛,很不得人心,而士燮是交州本地唯一大世族,深得人望,两家在交州闹得很开心,并不比这大汉朝什么别的地方安泰。

而这个任命也是很有道理的,朱儁是兖州人,又曾经成功讨伐过交州叛乱,而尤其是这个横征暴敛的朱符,乃是他朱公伟的亲儿子,这也算是某种秉公不避亲了,将来说出去说不定是个美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