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穿越大明万历男主角 > 第29章 就你叫陈洪啊(第1页)

第29章 就你叫陈洪啊(第1页)

“臣等认罪!陛下不必自责!”“是啊陛下,都是臣等不好啊!”“陛下注意千金之体,少些动怒啊!”徐阶看着刚刚还要闹翻天的官员们,现在竟然被皇帝几句话就说哭了,还把罪名都担在自己身上,这让他看的目瞪口呆。上一次百官们集体痛哭,是严嵩父子倒台的时候来着“你们是好心,朕也是好心!”“你们想想,朕刚刚登基就想砍人吗?朕把这些事都推给你们,自己在后宫夜夜笙歌不早朝,天天陪伴太子和皇后不好吗?”“再每月上两次大朝会,国事都交给你们去办,你们做好了朕捞个美名,你们没做好朕撇开关系,处置几个人就依然是明君。”“朕亲力亲为,是为了什么呀?”“还不是为了我们的大明朝!这大明不仅仅是朕的,也是你们的啊!朕想我们君臣都在史书上留下一笔,隆庆皇帝是好皇帝,那一朝臣子们也都是好臣子吗?”这一套组合拳下来,跪在地上的官员更加感动不已了。甚至不少人捶地大哭,嘴里不断的念叨着什么辜负了先帝什么的。其实朱载坖心里是很喜欢这些正直的人们的,他们很可爱,爱恨分明,嫉恶如仇,直肠子,心里想什么都写在脸上。身为皇帝,这样的臣子很好用,身为一个人,有这样的朋友那也很好相处,他们都是可爱的一群人。朱载坖就是不希望这样正直的人们被那些不怀好意的人们给带坏了,当成枪使。这样的臣子们可能没什么本事,但是心里很干净!如果国家有难第一批殉国的就是这样的臣子们。“算了!都起来吧!”“陛下,臣等确实是误会陛下了,请陛下责罚!”朱载坖笑笑。“责罚就不用了,你们给内阁几位大臣道个歉就行了,然后都回去忙吧!”内阁做为皇帝和百官之间的屏障,和百官不能太和睦相处,但也不能太过对立起来。刚刚还在怀疑皇帝也和嘉靖一样玩弄人心的徐阶,看到这一幕心里竟有些感动。这是内阁好久没感受到的来自皇帝的敬意。看来皇帝还是个厚道人啊!闹事的官员们集体向内阁鞠了个躬,口中道,“各位大人请恕罪!”内阁在徐阶的带领下也回礼。“不敢不敢!”等双方都握手言和之后,所有人都其乐融融的回去了,内阁会值房,皇帝回乾清宫,闹事官员们回各自衙门。唯独剩下王林摸着屁股在地上半死不活,染红了身下的几块砖。~~回到乾清宫的朱载坖,没有坐下来继续休息,而是派人把那个晚宴上被代王拳打脚踢的太监叫过来。过了一炷香的时间,小太监被人领了过来,颤颤巍巍的跪在皇帝面前。要把笔杆子握在自己手里,跟文人集团争夺话语权,就从报纸开始。所谓的皇权不下县,指的就是舆论权在当地的豪绅和官员手中,朝廷的政令,他们想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律法条文,他们想怎么解读就怎么解读,一句话,在地方上所有的一切,都是豪绅和官员说了算。而大明官员的俸禄是历朝历代最低的,一个知县一年的俸禄只有40两,养家糊口勉强才够,甚至多生几个孩子都养不活。所以基层官员们通常会和当地的豪绅沆瀣一气,从他们那里赚点钱,为了他们的利益说话,自然而然朝廷对什么政策到了地方都变成了有利于豪绅的政策。舆论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比如后世的辫子王朝,修明史修了快t一百年,还严禁民间的所有明史,以此给明朝抹黑了很多。一般朝代修前朝的史书也就年,再长也就十几年的事,毕竟前朝也就几年前的时候,很多资料都齐全,你拼凑在一起就行了。但是咱大清的明史从顺治一口气修到了十全老儿,那可是内内外外不知道改了多少内容啊!比如,张献忠屠杀了六万万人这种稍微有点常识就知道是不可能的记载,就是舆论权的重要体现。什么?当时的中国没有那么多人口?当时的四川没那么多人?泥腿子们t懂个屁!笔杆子在豪绅和通古斯贵族手中,他们说啥就是啥,泥腿子们吃点红薯,种点粮食,再生点孩子当包衣奴才就行了,他们哪来的心思质疑这些啊!再比如,通古斯贵族们说明朝有十万个太监,咱大清只有几千人,以此来显示自己的节俭和英明。但是稍微有点常识的都知道,紫禁城才多大,十万个太监那得挤成什么样啊?难道皇帝每一次出行都是这样的画面:来来来把腿挪一下,皇上来了,让一让让一让啊!躺着那几个站起来!这t不得一个人放个屁整个皇宫都得团灭啊!所以啊,笔杆子从长远来说甚至比枪杆子更重要要!“你叫什么呀?”朱载坖喝了口茶道。,!“回陛下,奴婢叫陈洪!”卧槽!朱载坖一惊,自己还没找他呢,他自己就送上门来了?陈洪,这可是相当棒的工具人啊!历史上的陈洪心狠手辣,腹黑,只忠于皇帝,而且权利欲还很旺旺盛。这样的人太好用了!“知道朕叫你过来是为什么吗?”“请陛下示下!”“你认字吗?”“奴婢认字!”其实,明朝一开始是不允许宦官参政议政的,在老朱那时候,他们只能干宫里一些最苦最累的活,老朱和臣子们商议的时候要站在十步之外,无故靠近的门前守卫都可以斩了,不必请示皇帝。重用太监从老四那里开始的。诚然,马三宝是个奇才,而且是从小在自己面前长起来的,你篡位的皇帝没有安全感用自己人也无可厚非,关键马三宝的功绩也配得上千古名宦了。但是坏的是东厂这东西,是当时的锦衣卫指挥使纪刚越来越膨胀,甚至给老四物色的秀女都敢插手,最后还打算谋反。从此老四觉得锦衣卫一家独大,得有个力量制衡,而且锦衣卫指挥使很多时候不在宫里,怪没有安全感的。所以老四设立了东厂,也是和锦衣卫一样纠察百官,刺探情报的组织,唯一的区别就是东厂的一把手是皇帝身边的心腹太监,用着放心。后来到了宣宗朱瞻基那会,这位好圣孙实在受不了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的工作压力,便设立了内书堂,开始给身边心腹宦官们教书认字,让他们参政议政,以此来分担自己的压力。再后来太监开始延伸到明朝的各个角落,逐渐开始泛滥,这也是葬送明朝的一大原因之一。确实,宦官也有马三宝,汪直,冯保,一样有能力的太监。也有王安,王承恩一样忠诚的太监。但是更多的是王震,刘瑾,魏忠贤这样的祸国殃民的玩意儿:()大明:我是万历他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