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别在最美的时光里让自己满腹委屈 > 很多焦虑都是我们自找的(第1页)

很多焦虑都是我们自找的(第1页)

很多焦虑都是我们自找的

常言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事实上,很多焦虑真的都是我们自找的,如果说我们想要从焦虑的牢笼中解脱出来,当下要做的就是放下心中杂念,别让外物的悲喜侵扰自己。其实有的时候,我们真的很愚蠢,我们四处寻找解脱烦恼的秘诀,却不知,这将带来更多的烦恼。许多烦恼和焦虑缘于外物,却是发自内心,如果心灵没有受到束缚,外界再多的侵扰都无法动摇我们静谧的心灵。反之,如果内心波澜起伏,汲汲于功利,汲汲于悲喜,那么即便是再安逸的环境,都无法止息我们心灵上的躁动。佛语有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啊,尘埃从哪儿来?尘埃就从心中来!人世间一切的杂念与烦忧,其实都是心乱所生,如果我们能够让心恢复平静,带着牧童牛背吹笛、老翁临渊钓鱼的心绪去看待生活,而不去自寻烦忧,那么,焦虑自当远离。

有这样一段禅师与信徒的对话,我们看看能否从中感悟到什么。

话说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花园中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她正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非常欣喜地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以香花供佛,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信徒非常欢喜地回答道:“这是应该的,我每天来寺礼佛时,自觉心灵就像洗涤过似的清凉,但回到家中,心就烦乱了。我这样一个家庭主妇,如何在喧嚣的城市中保持一颗清净的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道:“你以鲜花献佛,相信你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在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为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烂,腐烂之后,水分就不易被吸收,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道:“保持一颗清净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我们生活的环境就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不停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地忏悔、检讨,改正陋习、缺点,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粮。”

信徒听后,欢喜地作礼,并且感激地说:“谢谢禅师,希望以后有机会过一段寺院中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

无德禅师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庙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等机会到寺院中生活呢?”

是啊,只要心静,热闹场中亦可作道场!我们总觉世界喧嚣,因而妄生烦恼,不得安宁。但事实上,只要我们能够丢下妄愿、抛开杂念,哪里不可宁静呢?相反,如果妄念不除,即使我们住在深山古刹,一样无法求得片刻平静。就像佛教慧能法师所说的那样,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人心动。心才是无法宁静的本源。解决生活乃至生命的苦恼,并不在苦恼的本身,而是要有一个开阔的心灵世界。我们只有止息心的纷扰,才不会被外在的苦恼所困扼,因此要解脱烦恼,就在于自我意念的清净。

只要我们能够放下对尘世中各种意识的执着,便可得到一个净土世界。相反,你若是一意执着于悲伤,那么你所踏入的便是悲伤世界,当你放下心中悲伤念头时,才能够从中解脱出来。

三国传奇人物诸葛亮在54岁时写下了《诫子书》,他在书中告诫自己8岁的儿子诸葛瞻:“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在诸葛亮看来,心不静则必然理不清,理不清则必然事不明,人一旦心乱,就会失去理智,陷入迷茫。相反,人心若能进入“静”的境界,就会豁然开朗,人生便多了一些祥和,少了一些纷争;多了一些福事,少了一些灾祸。

是的,外在的纠葛太多,我们的心就无法安宁,更无法净化。我们对外在无限制地索取,常常是以支付心灵的尊严为代价的。我们应该走出心门,看看屋外的松林,听听松涛的呼唤,眺望远处的大海以及迎风的帆船,我们的心中会有对生命新的转移与看待。

其实只要我们的心灵清静了,世界也就随之清明了。我们做人,首先就要静心,让内心的那些诸如烦恼、、忧愁、痛苦等无形的纷扰止息下来,否则一不留神它们便可能发霉、腐烂,我们的心灵世界也就岌岌可危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