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滇王什么意思 > 第11章 野老赠书骐骥相逢(第1页)

第11章 野老赠书骐骥相逢(第1页)

秋去冬来,时间如白驹过隙,五年过去了,屈原仍坚持在山洞内读书。

一个大雪纷飞的午后,屈原独自躲在山洞内烤着火盆,借着荧荧如豆的灯光,低声哼着小曲儿,研究整理着平日里采集来的民歌俚曲,石桌上摆着一堆陈旧破烂的竹简,屈原却爱不释手,真是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也。洞外,狂风肆虐,玉龙翻飞。

忽闻一阵沧桑的歌声随寒风钻入洞来:“天门快打开,我欲驾乌云下凡来。我命狂风做先导,我命大雪兮,洗人间尘埃…”

歌声由远及近,屈原侧耳倾听一阵子,赶紧放下竹简,钻出洞外去探个究竟。

茫茫雪地中,站着一位白须老人与一位健壮青年,仿佛从天而降,二人身穿兽皮,外批蓑衣,头戴斗笠。老人面红须白,肩上挑着两个带藤

条盖子的大竹筐;老人身旁的青年看上去比屈原年纪略小,但他的个头却比老人高,身强体壮,双目炯炯有神,肩上也挑着两个带盖的大竹筐。这一老一青,正是住在巴山丛林深处那株千年古树上的一老一少,恰似野人出没村旁。野娃子又长大五岁,身材越发健壮,老人也老了五岁,华发苍颜。

屈原躬身施礼:“老先生,大雪封山,何以至此?快请入洞避避大雪。”

老人将屈原上下仔细打量一番,回道:“老夫乃巴山野老,路过此地,惊扰后生了。”

老人语毕,挑着竹筐,领着青年进入洞内。两人放下竹筐,拍下斗笠与蓑衣上的积雪,弄得碎雪满地。

屈原手忙脚乱搬来两个石凳,邀请老人与青年到火盆边入座。只有青年来到火盆边蹲下身子烤火,老人依旧站着,绕山洞仔细看了一圈,将屈原所藏的各类书简都浏览了一遍。

“后生爱书几何?”老人突然问起,“你这洞中藏书浩如烟海,却杂而不专,博而不精,且有诸多书简难登大雅之堂。”

“好书,嗜之如命,庸书,弃而不理。”屈原恭敬回道。

“何为好书?”

“好书犹良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屈原略作思索,回道,“但凡好书,无不凝人心血,发人心志。能窥览道妙,能穷测微言;能观万古如同日,能知八荒若庭户;能考日月五星之盈虚,能推阴阳节气之昏明;能审世事盛衰之方来,能验人性善恶于既往;能料天地于掌控,能甑未兆以如成。无不传道弘义为民发声,无不济世匡时富国强兵…”

老人听后,点头赞道:“后生也,真乃宏言大论矣!”蹲在火盆边烤火的青年听后也在暗自点头。

屈原回道:“老先生谬赞,只因后生时常神

游九典,梦交圣贤,故而信口开河也。”

老人转身望向火盆,说道:“火不钻不生,不扇不炽;水不决不流,不积不深;美玉不琢,则耀夜之景不发,丹青不淬,则利剑之锋不成。故质虽在我,而成之由彼也。后生好游九典,好交圣贤,胸有鸿鹄志,绝非池中物。待他日飞上九天,定要为天下苍生谋福。”

“老先生厚望,屈原实不敢当。”屈原躬身点头,也转身望向火盆。此时,青年伸出双手,撩起袖口烤火,借着火光与灯光,屈原不经意间瞥见青年左手手背上有一道疤痕,定睛细看,是用火印烫上去的一个“靳”字。

屈原指指那个火印,好奇问道:“敢问少爷,你姓靳?”

青年忙将袖子拉回去遮住那个火印,略显难堪,急忙解释道:“屈公子,野娃子不是少爷,我叫庄蹻…”

“庄蹻?”屈原点头道,“庄氏乃楚国大姓

也。”

老人咳嗽一声:“后生,那火印不是姓氏,是奴隶标识也。”

屈原忙致歉:“恕在下冒昧了…”

“世事幻化,沧海浮沉!”老人叹息道,“看来,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之后裔确实没落了,连这奴隶标识也不曾见过…”

“老先生所言极是,屈原出生乡野,乃山野小民也,未曾见过大世面。且先祖荣光早已散尽,屈原从未奢想承继祖上荫庇。”屈原不卑不亢向老人解释道,“于屈原而言,承志,不承业,方为大道!”

老人为屈原一番谈吐折服,大加称赞:“好一个承志不承业,令老夫敬仰之!野娃子,当以屈公子为楷模也。”

青年起身,向屈原拱手一礼:“屈公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野娃子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世失其序,骐骥相逢也。”老人爽声一笑,“待骐骥出山,天下必治!”而后转身走出洞口,少年也转身跟了出去。起初,屈原以为两人出洞有秘事相谈,等候有顷却未见两人归来。屈原望望地上那四只竹筐,心生疑惑,忙追出洞口,两人已钻入茫茫风雪中。

“老先生,竹筐忘了!”屈原大声呼喊,“天色已晚,何以上路?”

从风雪中传来一个回声:“后生,那几筐竹简是老夫带庄蹻专程为你送来,奋读立世吧!欲超千里于终朝者,必假追影之足;欲凌洪波而游四海者,必借舟帆之器。”

“拜谢老先生赐书,屈原铭感五内!”屈原朝两人离去的足迹深鞠一躬,细细咀嚼着巴山野老这番叮嘱。

天色暗下去了,屈原回到洞内,急不可耐打开潮湿的竹筐,但见竹筐里装满了各类竹简,他一捆一捆取出来放在石案上,都是他梦寐以求的

书简:有伏羲、神农、黄帝时的《三坟》,少昊、颛顼、虞舜时的《五典》,记八卦之《八索》,记九州风情之《九丘》,记物之《诗》,记岁之《时》,谈民利害之《行》,议百官之《令》,治国善语之《语》,记五帝之《训典》,记九州道义之《数》,记夏四时之《夏时》以及历法、医药、农桑、工艺、神话等等不胜枚举。

凝视着这一捆捆竹简,不知不觉间,屈原已感激得涕泪俱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