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滇王什么意思 > 第54章 秦灭巴蜀西危楚国上(第1页)

第54章 秦灭巴蜀西危楚国上(第1页)

西周时期,尚行封建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伴随着封建进程的展开,各诸侯国一则实行对新兴地区的武装垦殖,二则对周天子行成一种地缘拱卫,便构成了这一时期的地缘政治秩序,即“大邦维屏,大宗维瀚”。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地位沉降,而各地诸侯国历经数百年经营,早已完成不同地区的地缘整合,演化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那些有实力的诸侯国便开始举起“尊王攘夷”的旗号开始了争霸角逐,战国之世便是一场赤裸裸的地缘争夺战。

率先对巴、蜀之地展开地缘扩张的当属楚国,因为春秋之世楚国游离于中原文化体系之外,受到天子政治体系的牵制较少,率先在南方展开地缘扩张,楚武王曾公然声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对于楚人这种咄咄逼人的态势,周天子无可奈何,只好妥协承认了“荆楚”这个诸侯国。当时楚国对于西向的地缘扩张主要只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西向沿长江向三峡地区挺进,表现为同巴国角逐,另一个

方向是沿汉水谷地向上游扩展,与蜀国分汉中之险。

巴国,位于楚国西境大巴山南麓,东境与楚之西境接壤,西境与蜀之东境接壤,北境与秦之南境接壤,万里长江穿巴楚腹地而过。

巴国历史源远流长。关于巴地之名,众说纷纭,难以缕析。古今对“巴”之说法,主要有蛇称、草名、水名、坝称、鱼称等。巴为蛇称说:《山海经》载曰,巴蛇吞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所谓巴蛇即为南方出现的大蟒蛇,因巴人所在之地远古时期出现过一种能吞食大象的大头蟒蛇,巴人与此种蛇出自同一个地方,故而借巴蛇之巴来指代巴人与巴地;巴为草名说:巴是当地盛产的一种苴草,即巴茅草,此地盛产巴茅草,遂以巴茅草之巴来命名这个地方;巴为水名说:源于当地河流走向,阆、白二水合流,自汉中至始宁城入武陵,曲折三曲有如巴字,亦曰巴江,所以用巴字形水来命名这个地方…

关于巴人先世来源,也是歧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说巴人为皇帝之后:《洛书》载曰,人皇始出,继地皇之后,兄弟九人分理九州,人居中州,制八辅。华

阳之壤,梁岷之域,是其一囿,囿中之国则巴、蜀矣。其分野:舆鬼、东井,其君上世未闻。五帝以来,皇帝、高阳之支庶,世为侯伯。及大禹治水,命州巴、蜀。禹娶于涂山,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家门而不入,务在救时。大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巴国远世,则皇、炎之支。由此可见,巴与周室同姓,巴人为皇帝之后;一说巴人为太皞伏羲氏之后:《海内经》载曰,西南有巴国,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釐,乘釐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国。太皞是上古时期东方和中原地区传说人物,即伏羲氏;一说巴人为廪君之后:《世本》载曰,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皆沉,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阳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则来取宿,旦化为虫,与诸虫群飞

,掩蔽日光,天地晦暝。积十余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所属年代久远,在青铜时代之前的新石器时代之末。

历史进入战国中叶时,只有一个与周王室同姓的姬姓巴国,其余所谓之巴国,都是居息在巴地上被称为巴的八个族群。这八个族群分别是:濮、賨、苴、共、奴、獽、夷、蜒,八个族群并非与巴国并驾齐驱的另外八个巴国,而是巴国境内之属民。

濮人历史悠久,支系众多,分布甚广,是一个既聚族而居又与他族错居的民族,故称百濮。西周初年,西方的濮人已东进与巴国、邓国为邻,居楚国西南,分落于江汉之间。西周中叶,江汉濮人势力强大,曾为南夷、东夷二十六国之首。西周末年,楚在江汉之间迅速崛起,问鼎中原,给濮人以沉重打击,使濮人急剧衰落。春秋初叶,楚武王侵占了大片濮地,逼迫江汉濮人大批远徙。在楚国的屡次攻击下,濮人纷纷向西南迁徙,至春秋中叶,江汉之间的濮人群落已不复具有号令南夷、东夷之声威,部众离散,群龙无首,各以邑落自聚;

賨人是板楯蛮的别称,古居嘉陵江与渠江两岸,以

英勇善战、能歌善舞、俗好鬼巫、勤于劳作四大特征著称于世。武王伐纣时,得賨人相助,賨人作战时用白竹之弩进攻,用木质板楯防御,板楯蛮以木板为楯,故得名。板楯蛮在生死搏杀的战场上一边冲锋陷阵,一边唱歌跳舞,这种浪漫与不可理喻的气势压倒了殷军,担任冲锋的只有三千賨人便击溃了纣王七十余万军队。“东有巴賨,绵互百濮”,板楯蛮属于百濮的一个支系,是构成巴国各族群中分布最广的主要族群;

苴人是苴国的一支土著族群,苴国是东周战国时期开明氏蜀国的分封国,苴地本为巴濮所在地,后被蜀攻占,蜀王杜尚封王弟杜葭萌于此,号苴侯,苴人乃以居为氏,苴国也称葭萌。苴国与当时巴国、蜀国齐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苴国与巴国友好,时常与巴国联合抗蜀;

獽人是一个古老的土著民族,与巴族同宗,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巫臷国之族裔,为三苗系统之巫山民族。獽人长期生活在长江三峡地区江岸、山谷之域,以渔猎为主,农耕为辅。獽人言语与华夏人不同,嫁娶但鼓笛而已,家人死后立竿悬布挂在屋内,直到尸体遗

骸干枯后,再用木函置于山洞;

夷人,源出“尼能时代”,彝族的万年发展史,分为“哎哺、尼能、什勺、举偶、靡莫、六祖”六个时代。“哎哺”属原始母系社会,那是创始畜牧、农耕、文字及众多习俗的伏羲女娲时代。彝族先民之古夷人,以金沙江为界将整个西南彝区分为南北两片,南片的称做“能”,意为红色,与五行中的“火”对应,崇尚红色。北片的称做“尼”,意为黑色,与五行中的“水”对应,崇尚黑色。“尼能”是两大片彝人族群的合称。生活在巴地上的夷人有许多特有文化,如虎龙崇拜、刻划文字、八卦、太极图、阴阳五行、葫芦崇拜等等。夷人也属濮人之苗裔;

蜒人是长江中上游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也属百濮支系,常与獽、夷、賨等杂居,其居住、风俗、衣冠、饮食颇同于僚,与蜀人相类。其地东至鱼腹,而至僰道北街汉中,南极黔涪;

奴人为舜后,是一个单独的族类,为西土八国之一,曾随武王伐纣。因未能承续舜所传国者,因而居西方,故称为卢戎,奴人属于华夏民族系统;

共人为巴国之属,有别于其他族类,在殷周之际,

共人原为东方滨海地区的越系民族,大约在春秋战乱时,共人沿大江西上进入巴国。

虽然巴国的八个族群各自来源不同,组成了百濮集团这一包容面极为广泛的民族系统,但他们均非巴国的统治者,都不是巴国的王族。巴国王族,却是周王室后裔,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他的其中一个儿子到巴地去建立诸侯国,即巴国,以统治巴地各族,用以藩屏周室、镇抚南土,周武王的这个儿子便在巴国繁衍出巴国王族。可见巴国王室为姬姓,巴国为姬宗之巴,与西周王朝有着深远的血缘关系。

蜀国,位于巴国西部,地处秦岭以南、横断山纵谷以东的长江上游区域,北至汉中,东至长江三峡,南临古代南中,西及横断山东麓,是一个王权与神权高度结合的王国。

相传蜀王的祖先名叫蚕丛,蚕丛的后代名叫柏濩,柏濩的后代名叫鱼凫。这三代君王每人都活了数百岁,都成神不死,他们的子孙有很多都追随蜀王而去。鱼凫的后代叫杜宇,周朝末年,七国称王,杜宇也称帝于蜀,号曰望帝。杜宇晚年时,洪水泛滥,蜀民不得安处,乃使其丞相鳖灵治水。鳖灵察地形,测水势

,疏导宣泄,水患遂平,蜀民得以安处。杜宇感其治水之功,便让帝位于鳖灵,号曰开明帝。杜宇则退而隐居西山,死后化作鹃鸟。每年春耕时节,子鹃鸟鸣,蜀人闻之曰“我望帝魂也”,因鹃鸟为杜宇所化故称鹃鸟为“杜鹃”。开明帝后人即开明人,开明人在春秋中叶西迁入古蜀地,大约在周恒王期间,开明人在古蜀地域建国,始有开明国。不久,开明王国就取代了杜宇王国成为古蜀地域最强大的国家。

开明人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原非古蜀部族,而是起于尧帝直系后裔丹朱部族。尧帝部族,属于远古时期皇帝部族联盟,故丹朱部族既不属于三苗、百濮等民族,亦不属于夏人等西戎部族,此部族血缘起源于尧帝之子丹朱。开明人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南迁始于夏代,尧、舜时丹朱为一强盛部族,至夏朝时分族发展为几个不同族群,其中一大部与驩头部族融合,后汇入南蛮与三苗部族。另一大部即是后来的房国房人,房国在西周昭、穆之世时是一个极有地位的诸侯国。东周时期房国衰落,被楚灵王灭国,房人迁走于荆山,因为荆山原为丹朱族的开明人发源地,此地还生活着一部分开明人,建立房国的那一部分开明人辗

转迁移,最后又回到荆山一带,组成一小国。后楚国继续南侵,这部分开明人在春秋时被迫向西越过庸、濮、巴三国地界,迁入蜀地。

开明人迁入蜀地时,巴国尚未大规模西扩,此时的巴国,主要还在巫山东面发展,与庸国争夺疆土。开明人之所以举国西迁,也是因巴、庸、楚等国的迅速扩展,被迫背井离乡而已。故在春秋之时,开明人已经与巴人由友邻转变为仇敌。

开明王十二世的弟弟为葭萌,被封为苴侯,建立了一个小侯国,其都邑被称为葭萌。苴侯私下与巴国结盟,娶巴国公主为妻。因巴国被楚军击溃,葭萌国失去了强大的盟友,葭萌的兄长即开明王十二世想趁机攻占苴侯国领土,故发兵征讨之。苴侯逃至巴国阆中求救盟国,但此时巴国已自身难保、苟延残喘,于是巴国只好向自己的姻亲国秦国求助——秦国为了出关东灭东方六国一统中原,历来都竭力笼络巴人并提倡秦人与巴人通婚。

此时的巴王与秦惠文王赢驷正互为姻亲,两国正在酝酿一场大阴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