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云南滇王是谁 > 第18章 兰台激辩名声乍起(第1页)

第18章 兰台激辩名声乍起(第1页)

兰台是一座华美的宫廷式建筑,高耸百尺,阔约千步,亭阁错落,廊道迂转,汉水贴城而过,远山巍巍,近水茫茫。廷台内种满各种兰花,有早春开花的春兰、晚春开花的蕙兰,有秋末冬初开花的寒兰,有冬季开花的报岁兰,还有四季均会开花的四季兰。廷台内每一个季节都有兰花盛开,香气袭人,故名曰兰台。后人有诗赞曰:“百尺兰台气象雄,披襟况有大王风。诗人亦自分余劲,白雪歌声遍国中。”

兰台亦是楚国的文化交流中心,楚国的文人学士,经常在此讲学论道,读书做文。历代楚王往往会借此机会,定期到兰台去考察和选拔青年才俊,为国效力。战国时期,“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齐开稷下之学,楚广兰台之宫”。因此,奔走于郢都、往来于兰台的士子们比肩接踵,络绎不绝,试图从这里大展宏图,实现荣华富贵。明日午间,楚怀王就要在兰台的诸多士子面前接见这位来自乐平里的山野才俊。

次日午前,楚怀王早早就来到兰台正殿,士子们早已围坐在庭院中央,屈原也坐在这些士子中间,楚怀王远远就从人群中认出了他,向屈原示以微笑。楚怀王在案台后的王位上坐定后,立于楚怀王身旁的兰

台令便对诸位士子高声宣布:“诸位士子,大王今日至此,想听听大家谈谈当今天下之大势,以及楚国目前所面临之局势。诸位不必拘谨,务必开怀畅谈!”

兰台令话音刚落,只见一位身穿锦绸青衣的士子从人群中站起,拱手施礼道:“大王在上,楚,天下之强国也,地方六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当今天下之势,已变成楚国、齐国、秦国三大强国之事,其他诸侯不足挂齿,要么三家平分天下,要么其中一家吞并另外两家,一统天下。楚国疆域最大,加之兵劲城固,诸侯畏之,最有实力一统天下者,唯有大王也!”在座士子皆连连拍手称好。又一位身穿锦绸白衣的士子从人群中站起来附和道:“楚国地处中原,囊括四海,俯视八荒,楚国兵多将广,大王可发兵先灭掉北境齐国,再发兵灭掉西境秦国,楚国便可一统天下!”诸位士子又连连拍手叫好,楚怀王见状,面露喜色。

众声喧哗之隙,只见一个衣着简朴却不失高雅的青年男子从人群中站起,先向楚怀王拱手施礼,再向四周诸位士子拱手致礼,而后气宇轩昂说道:“大王,诸位士子,自古有言,好船者必溺,好战者必亡。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楚国疆域再大,兵士再多,凭楚国一己之力绝不能灭掉齐国,更不能

灭掉秦国。当今天下之势,楚、齐、秦三强并列,楚大、齐富、秦强,各有所长。有实力一统天下者,也非此三者中其一莫属,一统天下,不在一朝一夕之功,统一之关键在于行之有效之法令与持之以恒之国策。法令与国策,秦国践行得最为彻底,商鞅虽然因变法身遭车裂,然其法不败。其他国家则由于以政治腐朽为主要原因之种种阻挠,致使变法中道夭折,在与秦国之竞争中逐渐趋于落后。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早就制订‘东出函谷,吞并六国,一统天下’之长远国策。因此,在秦国咄咄逼人之发展与进攻中,山东任何一个国家皆无实力与秦国单打独斗,即使势力相当之楚国与齐国也不行!山东六国必须联合起来,实行‘合纵’之策,方能与秦人一决高下,才不至于被秦国各个击破,逐一蚕食!”

第一位起身发言的青衣士子指着屈原问道:“阁下是何方人氏,居然长别人气势,灭自己威风。穷凶极恶之秦国,何时有吞灭我楚国之能耐?”

屈原拱手回道:“在七大诸侯国中,天下皆知齐国最富,楚国最大,秦国最强,地处中原之韩、赵、魏被三个大国包围,常年战祸四起,生灵涂炭。为求生存,这三个国家有时选择与西方之秦国结盟,形成东西横向之势,形成‘连横’;有时选择与南部之楚

国结盟,形成南北纵向之势,形成‘合纵’。连横,则秦帝,合纵,即楚王!由此观之,楚国之国家战略决定着天下之格局。然而,如今之楚国,想要一统天下,在三强中已经失去有利地位,因为自秦孝公封商鞅于商於之地,秦国便驻大军于商於之地,对楚国构成正面威胁,楚军像一柄利剑悬在楚人头顶,随时可能南下攻楚!”

听屈原如此一说,台上的楚王已经变得神色紧张起来,士子中的气氛也变得紧张起来。锦绸青衣士子继续道:“如此说来,阁下之言论不无道理。然秦国如何对楚形成正面威胁,愿闻阁下高论。”

屈原再次向楚怀王及众人拱手施礼道:“大王,诸位士子,秦封商鞅于商於之地,南侵楚因有三也。其一,在秦孝公任用商鞅前,山东六国欲合而分秦,秦人忙于自保,秦之进取吞并态势尚不明显。但自秦孝公任用商鞅,秦国彻底实施变法后,秦国国力大增,兵强马壮,秦人好为国战,国人皆兵,孝公封商鞅于商於十五邑,秦国对楚国之威胁已经暴露无疑。商於本是楚人生发之地,虽然自秦攻占该地后二十余年秦国未正面大规模攻击过楚国,但并不等同于秦国没有秘密谋划吞并楚国。原因是秦之北境受魏国威胁,秦之中境受韩国威胁,秦之南境受楚国威胁,而尤以

魏之威胁最为显著,故秦人必先谋魏。众所周知,秦自孝公六年拜卫鞅为左庶长起,便开始主动对魏国实施军事反击。初攻魏之少梁、元里,拔出魏建在秦国大门旁之坚实堡垒。又伐魏之安邑、围其固阳,降其卒,之后商鞅又用诈术袭击魏公子卬之军。几年后,秦又败魏军于雕阴,取其汾阴、焦、皮氏,降其蒲阳之卒。以此迫使魏将河西之地与上郡全部割让与秦国,魏被迫迁都大梁。前后二十余年时间,秦人已将强魏逼退,秦之战略重心转移至韩国;其二,秦自伐韩,先取陕,又战于脩鱼,虏其将。又伐石章,败其军于岸门。又拔宜阳,斩首六万。前后只用了十余年时间,秦国已大大削弱韩国军力,使韩唯图自保而不敢擅自犯秦;其三,自秦国逼退魏国削弱韩国之日,秦国已经对楚国西北角构成直接威胁,可随时出武关,挥师南下。与此同时,秦国已派兵攻伐巴国并大败之,秦国又从楚之西部大巴山一带对楚国构成侧击之势。前些日子,便有三万余名秦兵经巴国犯楚之西境乐平里,被在下率乡民击退。凡此三者,秦人谋楚之资早已备齐,秦人现在只需一个伐楚罪名,以便举正义之旗向天下交代。然而,古之有言‘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所以然者,秦人伐楚之罪名,可信手拈来,秦国伐楚之军,可随时兵临城下也!”

屈原说完,廷中一片寂静,众人都将目光投到楚怀王身上。楚怀王思忖良久,便开口夸赞道:“这位士子对当今天下之大势以及楚国目前所面临之局势洞若观火,明察秋毫,且开出洪荒之高论,令寡人茅塞顿开矣!”见楚怀王表态,廷下士子顿时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锦绸青衣士子虽然话锋回转道:“阁下高论,在下颇为佩服。”但依然不服气地追问道,“时至今日,天下之势已成定局,阁下可有破解之策乎?”

屈原不紧不慢,有条不紊继续回道:“上医医国,其次医人,欲知其方,必知其症。当今之楚国,正面临内忧外患之困。内忧者一,楚之先王虽然创建‘霸王之资’,但辉煌外衣之下却掩藏着重重危机。昔日吴起在楚国变法失败后,国家政权就旁落于各大宗族与贵族手中,贵族阶级之腐朽生活一直陈陈相因,国力每况愈下;内忧者二,楚国公族权力高于国家权力之上,贵族政治已变为楚国发展之阻力,王室贵族们为维护自身利益,嫉贤妒能,陷害忠良,反对革新;内忧者三,政治腐败,徭役沉重,导致一些贵族领地上民怨四起,民间反抗力量越积越重;而外患则有目共睹,楚之西境有强秦‘虎狼之国’威逼,东有瓯越、闽越时时窥视,北有三晋、齐国虎视眈眈。”说

到此处,屈原仔细看了一眼楚怀王,发现楚怀王依然在认真听他说话,面色沉重。

屈原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春秋之战争,其目的在于结盟争霸,战争不以灭国夺地为目的,当世之战,无不为了灭国夺地,抢夺人口,掠夺资源,不是你死便是我亡。在血雨腥风之兼并战争中,反倒使得几大割据势力实现局部统一,对推动历史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便是天下之格局,大破坏与大发展,大悲壮与大美丽!面对如此之势态格局,任何一位贤明君主,为了自己国家与臣民在兼并战争中取胜而不被强敌吞灭,办法只有一个,那便是:广开言论,举贤任能;励精图治,以民为本;变法图强,富国强兵!所谓见微知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凡人之识近,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若大王能做到以城称地,以地称人,以人称粟,则内可以固守,外可以战胜。战胜于外,福生于内,胜福相应,便可不战而胜,威制天下也!”

屈原说完,士子们连声叫好,廷内又一次响起雷霆般的掌声。

此时,只见楚怀王从案台后的王位上站起,高兴说道:“巫山读书洞一别数载,屈公子学识眼界大有

长进,今日听闻公子高论,受益匪浅。寡人决意,即刻拜屈原为三闾大夫,代寡人管理王族子弟教育及王室谱牒,率其贤良,以厉国士。暂住兰台领事,抓紧时间熟悉朝中事务,择日再伺机擢升!”屈原躬身拜谢:“多谢大王,屈原定不负圣命。”

屈原在兰台一番洪荒高论,名声乍起,其才华学识在士子中迅速传播开。

怀才就像怀孕,只要你胸有大志,心有乾坤,迟早有一天必会显现出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