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直播历代王朝开国难度对比与后续全文 > 第32章(第1页)

第32章(第1页)

第32章

朱元璋瞪大双眼,看了看自己手中的大明舆图,“这北平和都城相距上千公里,这怎么直取都城?难不成老四能飞~"

耿炳文疯狂摇头:“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朱标也摇头,尽管他觉得自己的四弟却是很厉害,但这上千公里的南下之路,可还有层层防御阵线。

朱棣微微一笑,深藏功与名,他自己也不知道画幕上说的那个“朱棣”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但不妨碍他这会儿见大家难以置信的模样,深深地感受到了从心里深处散发出来的愉悦。

未来的永乐大帝,你没車负咱,做得好!

即便天上画幕说到然而,这个然而证明“直取都城”还是有可能的,但任凭众人想破脑袋,也无法想象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晃眼,我们已经讲到了靖难之役的第三个年头,燕王朱棣在这一次的南下之前便在北平发表了慷慨激昂的“奉天靖难”陈词,这一次大战不仅出乎意料之外,还是燕王朱棣的最后一次南征。

在出发之前,朱棣本人也没有料到这是最后一次南征,毕竟他自己也觉得要通过层层防御,跨过江淮线,打到都城应天(今南京)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那到底是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到底是如何才导致了这一局面?我们先按下不表,来说回这一次的南征。

首先我们已经知道燕军和德州,真定已经交过手几次大战了,而即便建文朝廷这边对这两大兵团进行了兵力增援等问题,但是建文朝廷还是深刻地认识到这两大主力兵团无法抵抗燕军南下的步伐。

这个时候,朝廷想到了一个人——杨文。他在辽东掌管辽东军区,杨文在前面提到他的时候是在永平劫掠战里,虽然我么前面只提到他一次,但他本人可是一个非常非常厉害的将领。

之前没有本人参与靖难之役的原因是他在辽东守卫着边防重线,防御着蒙古、女真、朝鲜等趁着大明内战意图侵扰大明。

等等。插播一句,其实朱元璋去世之前曾经是留下过三道遗诏,这个遗诏是说一旦大明朝廷生变,都城出事,那么这三大将可带着大军来救援。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将领带着大军支援、救援都城应天,这必定是朱元璋极其信任的人,否则怎么可能让庞大的军队直压都城而来。要是托付错了,对方挟着大军造反

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朱元璋皱皱眉头,未来他会下这样的命令?藩王、将领入朝觐见都不会允许他们带着重兵,顶多就是一小支护送骑兵而已。

沉吟半响,朱元璋依旧费解。

朱标见之,道:“父皇觉得匪夷所思,确实是正常的,但大约是父皇您在去世前实在放心不下允文,毕竟他太年轻了,才下的这三道遗诏。"

朱元璋设想了一下晚年躺在病床上的自己,以及身边早已经没有马皇后、太子朱标时的情景,大约是身旁在没有可以倾述的人,见着年轻、还无法真正扛起整个大明的朱允文,只能尽自己最后的能力为年轻稚嫩的皇帝谋求最后的后盾才下了这三道遗诏。

朱元璋、朱标两人在寻思着留下三道遗诏的原因,而大殿上的武将们则眼神发亮,这三道遗诏,三大将领,是谁!

是谁?是谁可以得到皇帝朱元璋沉甸甸的信任?

拥兵入朝耶!哪一个将领敢这般想过?

耿炳文:是我,一定是我!我为朝廷抛却生死,为朝廷血染沙场,埋骨战场,一定是我!傅友德&蓝玉&李文忠:是我,一定是我!三人面带微笑,心怀畅快,如出一辙的表情在视线撞到对方时,突然僵住。

对面这两玩意儿怎么是这表情?怎么和我这么像?皇上托孤遗诏肯定不是给他俩的,这倆人早死了……

等等!!!

我好像也死了……

好像也死了。。。

也死了……

破防,就是一整个破防!到底是哪个能得皇上如此信任!

【这三大将分别是一—武定侯郭英、燕王朱棣、以及辽东杨文!】

耿炳文:!?竟……竟不是我?

蓝玉、李文忠、傅友德齐刷刷地看向郭英,毕竟这三大将领里,辽东杨文这会儿还在湖广,不在都城,燕王朱棣……嗯……不可说不可说!

他们便只能将嫉妒的眼神看向此刻洪武十三年的郭英,他这会儿可还不是武定侯。郭英撇开视线,摸摸鼻子,他自个人都没想到居然还有他。

朱元璋微敛双眸,这三人确实出乎他的意料-->>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